“有借有還,再借不難”,生活中因感情、義氣產生的民間借貸,有時也會演變成糾紛。近日,肇東法院肇東人民法庭通過調解,成功化解一起鄰里間持續十年的欠款糾葛,不僅徹底解決了矛盾,更守住了鄰里情誼,讓承諾落地有聲。
時間回到2014年,鄰居孫某因急用向耿某借款27800元,承諾一年歸還;次年,孫某又借款3000元。然而十年間,耿某多次催討,27800元欠款始終未還,無奈之下訴至法院。
肇東人民法庭立案后,細致梳理案情,精準找到矛盾核心——表面是欠款問題,實則是鄰里信任的破裂。在征得雙方同意后,承辦法官啟動先行調解。首次溝通時,被告孫某情緒激動:“這些年鄰里間我沒少幫忙,現在居然為了這點錢告我!”法官隨即采取情緒疏導策略,一邊釋法明理,明確欠債還錢的法律義務;一邊以“遠親不如近鄰”的道理喚起雙方舊日情誼,耐心傾聽多年積怨,引導換位思考,逐步化解對立情緒。最終,在法官的協調下,雙方握手言和:孫某當庭支付3000元,剩余24800元于10月1日前付清。
“鄰里守望相助是傳統美德,誠信守約更是法律基石。”本案承辦法官表示,“法院不僅是解決糾紛的場所,更是修復社會關系的橋梁。我們將以更優的司法服務,讓矛盾糾紛化解既有力度,更有溫度。”